昨文提到劉迺強兄指出,明年3、4月可能會出現大量的三角債,因為甲欠乙、乙欠丙、丙欠丁、丁又或欠甲,只要甲、乙、丙、丁間有任何一個環節未能還債,所有債都會被拖死,企業間亦沒有了資金可供周轉。怎辦?劉兄有以下的意見。
發票貼現助廠家突破困境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許多本來是健康的企業,遇上周轉不靈,有如血管栓塞中風,隨時會致命。這種情況,將於金融海嘯第一波稍退之後,大概在明年3、4月間會 大量出現。這些健康有活力的企業,只要銀行在這段關鍵時刻幫它一把,就可起死回生。三角債導致整個經濟系統都周轉不靈,但是如果當中有一種讓企業都能有迴 旋餘地的機制,問題便能迎刃而解。突破之道在於發票貼現(factoring)。
請注意︰發票貼現並非銀行買單,銀行只是以應收未收的發票作抵押貸款。換句話說,壞帳的風險,依然在企業身上。企業依然要帶眼識人,判斷是否放帳、放多少、多長等;而且一旦出現拖欠,企業要負責追討,討不回帳款,損失的是企業。銀行只是將資金流稍為改變,往前挪一下而已。
發票貼現,首先要有發票。那即是說,有買賣,並且成交了;企業已經送出了貨品,或者提供了服務。亦即表示,這企業是有活力的。但它於送出了貨品,或者提供 了服務之後,急須現金回籠,才能繼續經營下去。其次,發票表示未來有錢可以回籠,這未來的資產,可以作為抵押品作貸款,毋須其他抵押品,亦即是貼現。因為 銀行的風險低而且分散,於此艱難時刻,大可按照國際慣例,不要求企業老闆作個人擔保。
發票貼現的實際運作,頗為複雜,這裏不作詳細介紹。我只想指出,發票貼現的業務,在市場上已經有了很長久的歷史,並非甚麼金融創新。對銀行來說,它嚴格控 制着貸款企業的資金流,根據生意的上落,收放自如,風險十分小。前幾年香港已經有一些銀行嘗試推廣這業務,但是由於內部工序煩瑣,人力成本高,利潤低,因 而不太着意去推而已。
通過全港銀行大力推廣發票貼現服務,三角債的魔咒得以解除,企業都有錢付帳,市面的銀根馬上全面鬆動,整個市場便即時盤活了。
劉兄做過生意,對這個三角債問題,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實際存在的。這個三角債問題不解決,到明年3、4月要倒閉時,企業想不炒人也不成。
扶老闆一把保僱員職位
全球政府都知道提供就業職位是重要的。這可以透過兩方面去做到,1.是創造新職位;2.是保障已有的職位。大家亦知,要創造新職位,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 到,而且此時要創造新職位,即是要作新投資。例如昨日有報道,內地學生發明了一部劏魚機,不少魚檔老闆都謂有興趣,但有幾多老闆肯做?因此,提供就業,最 簡捷之法是保住目前已有的職位,而這就要讓今時碰上困難,但仍有「錢」途的中小企,扶他一把,好讓企業能度過難關,亦保住了僱員的職位。
劉兄認為政府可以留待年關過後,待要執笠的都執了,才幫那些尚未執笠的。劉兄這個想法是很斯巴達式的。傳說斯巴達人會將出生不久的嬰兒棄在荒野,數天之後 才去檢視,死剩種才拿回去養。因為這些死剩種是強種,弱的已在荒野中死掉。政府應否用這斯巴達式的揀選法?筆者認為不可,因為對政府言,結業企業所帶來的 手尾較不結業的企業所帶來的手尾多。企業結業、工人失業不單是稅收減少,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有個悲情感染,對社會不好,對個人不好,對下一代不好。這種創 傷會有幾大的殺傷力?無人能知,只知有日會多了人自殺、消極、冇鬥志,這對社會整體言是個損失;對政府言是個長期潛在支出,例如會要多了精神科服務,多了 社會性的破壞性行為。
當然政府沒有資源,我們不能要求政府去施援手。但我們的政府不是沒有資源,我們尚有一定的盈餘和儲備,假如在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中,仍不大幅動用這些儲備,難道要在微風微雨時才用這些儲備?要怎樣用得其所?劉兄有如下建議︰
政府仍可有不少的事情可以做,內地的出口退稅便是一個例子。從此引伸,政府可以設計獎勵企業一些政府想鼓勵的行為,如增加就業、技術創新等。前者,企業如 多僱一名員工,便可得到稅務豁免若干。後者,企業的研發支出可以得到稅務獎勵。之類等等,不勝枚舉,只在政府有沒有決心而已。要知道,企業有利潤,才需要 納稅,需要納稅的企業本身就是勝利者,從稅務優惠中想辦法,是支持勝利者的行為。類似的措施,也應於明年三四月間,一併推出。
港府宜多與中小企對話
只要政府多找中小企的人來談,他們應可以提出不少對中小企有實用的援手途徑。內地的中央大員都經常下區查問,也就是要多聽人民之言,才能想人民之所想,做能有益人民之事,不是做了事,但又被人民謂白做事。碰百年一遇仍用十年一遇的解決方法,問題是不易解決的
<<轉載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