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康 (02/12/2008): 跟風無心造謠有意

港股昨日純挾淡倉,沒有甚麼好談,反而有一位特別的讀者,問了一個筆者忽略了的問題:「其實CDS是怎樣Trade(交易)?同時怎樣利用CDS沽空 MS(摩根士丹利)?」更值得討論。真心多謝這位讀者的提點。的確,對於信用違約調期合約(Credit-Default Swaps,簡稱CDS),筆者一直都沒有詳加解釋,所以過去數日,有部分讀者可能會不太明白,到底市場如何利用CDS製造恐慌。根據英國銀行家協會於 1996年11月發表的報告,CDS為信用衍生產品(Credit Derivative)的其中一類,其餘三類為總回報互換(Total Return Swaps)、信用利差互換(Credit Spread Swaps)和信用掛鹇票據(Credit Linked Notes)。

至於信用衍生產品,為一種用作轉移與貸款、債券等資產有關的信用風險的交易合約。產品交易中買方通常被稱為Protection Buyer,而賣方則被稱為Protection Seller,整個交易買方會向賣方支付一定的費用,以換取賣方對參考資(Underlying Assets)提供信用保護,而當參考資產發生信用問題時,賣方則須向買方賠償已特定的損失。

CDS價飆升 財政受質疑

信用衍生產品的本質沒有問題,但由於合約買賣均為場外交易(OTC) ,故透明度一直較低,加上交易雙方可以自行設計交易結構,以達到各自的交易目的,因此如果有投機者希望營造某間公司出現財政問題,只要在OTC市場,「人 為地」將CDS的價格推高,便可以營造出某間公司出現財困的假象,再配合沽空某間公司的股票,投機者可以獲得的利潤可以相當豐厚。

事實上,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存在的漏洞,各國早已意識到,所以早前二十國集團(G20)會議上,其中一個綱領便是希望規範CDS市場,但言猶在耳,兩周前美 國企業債券突然被拋售,再而引發市場擔心企業的信用違約急速上升,因而導致CDS價格再度飆升,同時間亦令花旗集團的財政狀況受到質疑,最終要由美國政府 作出干預的行動,否則花旗絕對有機會成為下一間雷曼兄弟。

事實上,CDS對於金融機構的殺傷力,往往比一般企業大多一倍,主要原因是不少金融機構可能是Protection Seller,一旦CDS的價格急升,某程度上亦代表這些金融機構的賠償金額會同時大增,再加上市場的流言,倒閉的「可能性」自然會隨之而急增,投機者在 買入CDS及沽空股票的行動中,獲利自然會更為豐厚。

當然,並不是所有投資者都立心不良,所以筆者昨日亦提到,投資摩根士丹利CDS的投資者,有的可以是為了對沖,當然不少部分是投機。那麼9月中大量買入摩 根士丹利的投資者,對沖多還是投機多?《華爾街日報》繼續抽絲剝繭,報章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於9月16日擁有135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 Millennium Partners LP要求從摩根士丹利的戶口中,將超過10億美元的資產,提取8億美元。但與此同時,Millennium亦沽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以及買入了看淡摩根士丹 利股價的期權。

當然,從整個行動的分析,Millennium似乎只是受到市場的傳聞影響,而作出一些自我保護的行動,事實上,該基金的負責人Israel Englander亦曾向摩根士丹利的主管解釋,Millennium只是作出一些保護自己資產的行動。而且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資料顯 示,Millennium看淡摩根士丹利的交易中,只佔其總資產很小部分,所以Millennium並非將摩根士丹利股價推倒的元兇。

事實上,與Millennium作出相同行動還有Third Point LLC,該基金於9月16日開始從摩根士丹利抽調5億美元資金,並於翌日買入了摩根士丹利的CDS,以及沽空約10萬股摩根士丹利股票,並獲得不超過 1,000萬美元利潤,但是相較其50億美元的資產總值,似乎並沒有惡意的行動。

為何各對沖基金會成為驚弓之鳥?歸根究柢是因為市場相信了德意志銀行將會取消摩根士丹利的250億美元信貸額度的傳聞,同時亦相信摩根士丹利真的會步雷曼兄弟的後塵,走向倒閉的末路。

率先沽空股份才是真兇

所以雖然根據交易紀錄,美林於9月17為1.062億美元的摩根士丹利債務購買CDS,King Street、德銀、瑞士再保險公司、Owl Creek、瑞銀、花旗、加拿大皇家銀行、Alliance Bernstein Holding運作的投資基金ACM Global Credit亦作出了相同的行動,而且涉及的金額均以千萬美元計,而且情況亦持續至9月18日,但問題是這些機構亦可能受到傳聞所影響,其中《華爾街日 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資產規模達16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King Street購買CDS,目的是為了對沖所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債券,同時未有沽空其股票。故此,誰最先累積摩根士丹利的CDS,誰先累積摩根士丹利的股票空 倉,這些才是真正元兇。

所以就算《華爾街日報》翻查交易紀錄發現,於9月17日沽空摩根士丹利股票的數量升至3,900萬股,為今年平均交易量的9倍,亦不能代表甚麼,因為當日 沽空的投資者,不少可能在「搭順風車」,反而在9月15及16日沽空摩根士丹利的股數已達3,100萬股,這些交易似乎更為不尋常。

<<轉載自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