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昨日又跌400點,今天筆者想給讀者少許着數舒舒氣。
「要投資,先求知。」這是老生常談的投資金律。要學得投資知識,可以細讀投資書,在這些「黃金屋」中,你可向投資專家偷師,得窺他們的投資秘訣。經濟日報 出版社出版了不少投資及知識型書籍,出版社將於周四至周六(1月15日至17日)舉行開倉特賣,讀者可以低至$10,購買特選讀物,實行以「海嘯價」把知 識搬回家。現場購物還有禮品贈送,包括利市封,多買多送,詳情請參看附刊廣告。
累積多些心靈財富
談起圖書,上周三本報的新聞特寫報道,金融海嘯令港人返璞歸真,本地兩間大書商,包括天地圖書及商務印書館2008年暢銷書榜的結果均顯示,心靈類書籍大 賣,壓倒財金類書籍。經濟日報出版社就有兩本心靈類的著作登上了暢銷書榜,包括《心無罣礙》及《活在當下》,後者更榮登商務印書館2008年全年文學類中 文暢銷書第一位。這兩本書皆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撰寫。李教授透過一些小故事,讓現代人反省生活的意義。今時金融海嘯後投資者心靈空虛, 這兩本書正是一帖心靈的補品。
這兩本書中有不少感人故事,其中兩則刊於右方,與大家分享。
讀了上述兩個故事之後,讀者若要找更多發人深省的故事看,大家可到經濟日報出版社的開倉展,即可以特惠價買兩書。
多累積心靈的財富,你倍覺得它比物質的財富實在得多。
----------------------------------
一條繩子
話說,有位不幸的鄉下人,他的妻子在生孩子的時候,由於難產,結果母子倆都喪生了。一時間,他接受不了這個大打擊,也不想活。就在他找到一根繩子,準備在 樹下上吊時,村裏一位老者剛巧路過,上前勸他說:「你知道嗎?以前我們村裏曾經有一個人,就是用這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接着,老者帶他來到村裏的一口井旁,說:「也曾經有個人掉進了井裏。我們就是用這根繩子,把他從井裏拉了出來,救了他一命。」
「同是一根繩子,既可以救命,也可以奪命。生與死,都是這根繩子,都在一念之間,卻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果啊。」老者續說:「人生路上,免不了有些低谷。或許這根繩子能拉你走出低谷呢。」
於是,就在這一念之間,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決心走出人生的低谷。(摘自《心無罣礙》)
----------------------------------
捐一個微笑
在一個慈善捐獻的活動中,大家排着隊,輪候着捐獻。排在我前面的是母女倆,母親牽着小女兒的手,女兒仰起小腦袋,輕聲地背着唐詩,每背完一首,就停下來,等待母親的讚揚。年輕的母親一點也不吝嗇,反覆地豎起大拇指,鼓勵女兒再接再厲。
捐款台上,一張桌子上擺了個用紅紙包裹着的募捐箱,紙上寫着:
「向地中海貧血兒童獻愛心。」
站在我前面的年輕母親捐完了款準備走。守在募捐箱旁的一個女中學生模樣的義工,似乎被可愛的小女孩吸引住了,拉住她的手,逗她:「小妹妹,媽媽給患病的哥哥姐姐捐錢了,你捐點甚麼呀?」
小女孩不作聲,抬頭看看她媽媽,又看看彎腰跟她說話的姐姐,手在口袋裏掏了幾下,甚麼也沒掏出,嘴一撇,竟哭起來了。原本只想逗逗小孩子的姑娘慌了神,臉脹得通紅。顯然,她自己也只是個大孩子,面對意外,亂了方寸。她惟有尷尬地站着,滿臉歉意地看着小女孩的母親。
年輕的媽媽卻沒慌,邊給孩子擦眼淚邊說:「洋洋,您給姐姐笑一笑,您說您要捐一個甜甜的微笑給患病的哥哥姐姐。」
雖然淚水還掛在她的眼角,她還在抽泣着,但小女孩真的立刻笑了,那笑看起來顯得很彆扭,彆扭得讓旁邊的我,也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了。
母女倆已經朝前走去,我往募捐箱放入鈔票時,目光還在追隨她倆。那個漂亮的小女孩又回過頭,一次、兩次、三次,每一次臉上都帶着甜甜的笑。我數得一清二楚,她一共捐了六個天使般的微笑呢。(摘自《活在當下》)
<<轉載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