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月入數萬元的專業人士,您會否為了多賺十多元而將公司的廢紙拿去回收公司變賣?還是覺得報酬太少,浪費氣力,倒不如少賺一點?
筆 者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有感而發:在筆者工作的機構 G,真的有飽學滿車之士,將本來要循環再造的紙張收集起來,再駕車將這等回收紙張拿去回收公司變賣,賺取每十公斤十多元的「外快」。筆者對此節儉之風除了 表達敬意外,但也想指出這並不是理 的做法,因為相比透過專業工作所賺取的「時薪」,將十公斤的紙張搬搬抬抬,不但花掉大量力氣和汽油,而且賺取的「薪酬」相對低廉,實在並不化算。可是, 這世界很奇怪,有人會告訴你,廢紙既是已出之物,現可賣十多元,不但可幫補開支,而且可「間接」省掉金錢。為甚麼這些人士會這樣告訴你?
歸 根究底,這不過是「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的因素作祟。在 買一件貨品時,如果消費者心理上的參考價格和實際付出或得到的金額出現相差時,就會產生交易效用的感覺,使人認為進行這件事(如 買這件貨品)是聰明的選擇,尤其當差額是透過「努力」所得到,例如經過議價或花長時間尋找便宜的商店,成就感便更強烈。被交易效用「欺騙」明顯例子包括 因為商店減價,為節省數元而跑到老遠的地方 物。在廢紙回收的例子上,由於相對把廢紙丟掉,回收可以賺取小量金錢,所以產生了交易效用的感覺。當然,從環保的角度看,把廢紙回收是好的,筆者認識部 分朋友會將廢紙交給更需要賺取這些金錢以幫補家計的清潔工。
如果將交易效用的概念套在投資上,你或會發覺它可以影響人們的投資決定。例如 當某一股票長期處於30元水平,突然有一天跌至20元,由於交易效用的關係,某些投資者會被這個「低價」吸引,不問價格下跌緣由便決定入市, 買該隻股票。由於投資者用「低價」 買,感覺與在 貨公司 買減價貨品相似,認為自己精明「消費」,感覺愉快,但忘卻價格下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部分基本因素改變如管理層變 ,令股價下滑,將來股價有可能跌得更低,結果撿便宜貨不成,反而造成損失。
<<轉載自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