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行 止 專 欄 (11/06/2008): 科技發展突停滯千古之謎今未解

  去周六(六月七日)《經濟學人》評溫徹斯特這本書,方知九月才在英國出版,而書名改為《炸彈、書籍和指南針─李約瑟和中國千古之秘》,書名提及的三種 發明,查這本書附錄詳細開列中國科技發明的年份表,從投石機(trebuchet)拋出的炸彈發明於公元一一六一年、第一本註明出版日期的書籍見於公元八 六八年,而「磁力導向」指南針在公元一○八八年發明,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千百年!十六世紀前中國是世上最先進的國家,是毋庸置疑的,何以此後停滯不前,漸漸 落伍,正是李約瑟窮半生之力尋找但無圓滿答案的「難題」;事實上,這個問題李約瑟提出後,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已成為「顯學」,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學者都想找出 中國科技發展突然中止的原因,有人歸咎於僵化的官僚制度、缺乏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思想上的一統化……,可惜迄今尚沒有共識。

  李約瑟在敦煌發現第一本印刷的《金剛經》,在剛被地震破壞的都江堰見識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先進,還有開鑿運河的技術以至天文學的成就等,在在令李約 瑟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中國三萬里「遠征」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結識了竺可楨和傅斯年等知名學者,從各地收集搜羅了大量豐富的文獻和 文物,以外交郵包寄回劍橋,由於數量太多,英國使館要請示「層峰」才獲授權「專案處理」。

  李約瑟從親身考察及歷史文獻中證實十五世紀中葉前我國的科技發明獨步天下,令世界對中國的印象改觀,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沒有科技只有農業和園藝因此 認為中國人愚昧沒有科學頭腦的想法,開啟國際學者對中國科技史的重視和研究,為中國人爭光,他因此既受知於國民黨政權,獲蔣介石頒賜最高勳獎褒揚;中供領 導人亦對他優禮有嘉甚至對他「言聽計從」(據說一九七二年,李約瑟正在中國訪問,突接毛澤東約見的電話,原來毛和他談北京的交通問題,他說劍橋人多騎單 車,交通因此甚暢。至此毛便說,那麼我們便採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強調這只是傳說,但足顯二人的交情)。

  可是,思想左傾,加上對中國「古文明」覑迷,令李約瑟把熱愛中國的感情傾注在新中國身上,做了一些不見容於西方世界的事。一九五二年他領導一個外國科 學家調查團(獲毛周隆重接見),深入民間,查察美國有否在韓戰中使用細菌武器,得出肯定性結論,與當時西方的主流觀點認為「韓國戰場上的細菌戰痕舻是中、 蘇合謀偽造」,背道而馳,李約瑟在西方世界因而受盡排擠,在五十年代麥卡錫(J.R. McCarthy)清共期,美國不准他入境,在英國則成為學界敬而遠之的人物,這種不友善的環境也許促使李約瑟「不聞世事」埋首於讀中國古籍和寫作,《中 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研究助手」為時在劍大三一書院任研究員的王玲)於一九五四年出版,大獲好評,李約瑟終於獲選基斯書院院長(七十五位院士中四十五 人投贊成票)……,隨覑《中科史》陸續出版(一九九五年他去世時一共出了十七卷,其學生或其他學者續其未了之志,至今已增至二十四卷;筆者手上的一至八 卷,為八十年代台灣翻印版),李約瑟聲譽日隆,和覑名左傾劍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一樣,他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至八九年六月四日的「天安門事件」等都不 置一詞,雖為學界和傳媒冷嘲熱諷,但他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光芒蓋過一切。一九八七年基斯書院成立「李約瑟研究所」(前身為以他的藏書為基礎的基斯書院東亞科 學史圖書館;現在有多位華籍研究員),李約瑟必須四出籌措經費以補書院撥款之不足,一九八六年來港,好友康繼弘女士(Mary Lam)集合一班好友即席捐款約合二十五萬美元……。一九九二年英女皇在白金漢宮親手賜以「南書房行走」(Companionship of Honour)榮銜(經濟學家海耶克亦獲此殊榮)!李約瑟已成為英國國寶。

  李約瑟和其元配李大斐的夫妻關係,是所謂「開放式結婚」(Open Marriage),即維持夫婦名份但在性關係上可以「各自快活」;李約瑟夫婦在各自的專業都有建樹(是第一對先後獲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的夫婦),三 十年代後期遇上魯桂珍後,李約瑟才半途出家,改治「漢學」。李大斐一九八七年底以九十二歲高齡在家無疾而終,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八十九歲的李約瑟和八 十五歲的魯桂珍在基斯書院小教堂結婚。過了五十一個沒有名份的年頭,魯女士終於守得雲開,成為李約瑟夫人,可惜在婚後八百餘日的九一年深秋,便跌碎臀骨而 入院,十一月初獲准回家,但於是月二十八日安詳謝世。魯桂珍死後,她在南京、加拿大和美國的遠親寫信給李約瑟,要求分享她的遺產,因為他們聽聞魯女士有一 個「小心管理」的投資組合,但李約瑟根據她的遺言,把「付給律師(為應付這些遠親他請律師寫了不少信)後所剩無幾」的遺產捐作慈善用途。

  魯桂珍逝世時,百病(「脊柱側凸」、柏金遜症等)纏身軀體佝僂變形但頭腦清醒(也許這和他聽魯桂珍的勸告長期每天飲一包人參茶有關)的李約瑟已九十有 一,一生未離開過女性的他,此時倍感寂寞,寫了三封求婚信,結果俱為收信人回絕;其中一封寫給時學顏(一九三三─二○○一;他寫信時教授也許已去世),細 心的讀者當知時教授曾任港大藝術系主任,她謝世時她的學生時任本報文化版編輯梁冠麗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為文悼念,時博士的紀念文集二○○七年出版,本 報文化版於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有李世莊的〈學術的沉重—時學顏教授的中國藝術史論文集〉,評介時教授的藝術觀。李約瑟與時學顏年齡相差三十三歲,但溫書說 李約瑟七十年代中期曾與時學顏「打得火熱」,幾乎要鬧離婚與時結婚……。

  李約瑟去世已十多年(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宿舍」安然去世),相信他的學術傳記(溫書覑重他的「生活」)稍後會出版;他對中國的貢獻極大,而他 實在熱愛中國,據「李約瑟研究所」所長C. Cullen對記者表示,李約瑟的遺言是他確信中國會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文化傳統的大國,必將對世界文化再次作出偉大貢獻!」‧李約瑟的中國情 緣.三之三

<<轉載自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