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行旅跋涉多艱
有「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之譽的笠翁李漁(1611-1680),在《閑情偶寄》「行樂」篇的〈逆途行樂之法〉,說「逆旅二字,是概遠行,環境皆 逆境也」。簡簡單單數語,說出了古代各種與旅行有關的「硬件」不足,旅遊如入逆境,這也是古人稱客棧旅舍為「逆旅」(《莊子.山木》結束前記「陽子之宋, 宿於逆旅」)的原因。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開篇便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指的正是世間事不是事事遂順,人生歷程有如困難重重的旅途;《辭源》引 《後漢書.郭泰傳》寫傳主「每行宿逆旅,輒躬灑掃,及去後,人至見之曰,此必郭有道昨宿處也」。客棧要勞有潔癖的客人動手灑掃,足見古時候旅行住客棧不是 很舒適享受的一回事。
除了住宿條件「原始」,古人旅遊,因為「逆旅不鬻食」,即客棧旅舍不供應飲食,旅客只有帶齊糧食及舉炊工具上路,「客至,假釜鬲(鼎)為炊,少則可, 眾則有時不給」。所謂「假釜鬲為炊」,是指旅客自備炊具,而釜鼎之外,「匕箸碗勺」一切「廚房用具餐飲器皿」亦要自備。古人旅遊攜帶行李之多,今人不敢想 像。《莊子.逍遙遊》有道「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旅途遠近所帶糧食多寡有別,可見逆旅無膳食供應,就地購買亦不易。《論語》說「孔子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夫子所以「絕糧」,皆因沒有攜帶足夠食糧上路。
據尚秉和於《歷代社會風俗事物攷》的攷證,在公元四世紀前後的六朝時代,「客店始賣食」,尚氏引《世說新語》:「王敦為逆……未至十餘里,有客姆居店 賣食。」飯店「客姆居」(也許是老闆娘親自入廚,因名),賣食,「逆旅」亦「設食以供行者」。自此之後,供應飲食慢慢成為旅館業招徠客人的生意經,為旅客 解決了食宿問題,旅遊與旅館業便同步成長。
可是,直至清末,除了供應食宿,逆旅的設備十分簡陋,劉鶚(1857-1909)的《老殘遊記》記老殘寒冬投宿住店的情景:「那窗上的紙,只有一張大 些的,懸空了半截,經了雪的潮氣,迎覑風霍鐸霍鐸作響,旁邊零碎小紙,雖沒有聲音,卻不住的亂搖。那裏便覺得陰風森森,異常慘淡。」(第六回)。如此旅 館,仍能引起旅人「驛馬星動」,可見當時遊山玩水者若非別有懷抱、寄情於山水間,便是對山川人物有特殊興趣,不然很難打動遊興。
前人遊擪舊時風采
我國古代「專業」旅遊家,當以徐祖宏(1586-1641)最出名,他的《徐霞客遊記》,今人讀之者不多知之者則無數。據丁文江《徐霞客遊記序》,徐 氏「特好奇書,喜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畄舉高蹈之蹟……」,可見其遊名山大川之志,早藏胸臆。十九歲那年,乃父棄世,徐氏「愈復厭棄 塵俗,欲問奇於名山大川……」。是他母親鼓勵他到處遊覽,成全他遊旅之志,在五六百年前,徐母真是了不起的女性!丁〈序〉又云:「先生—家有遺產,衣食足 以自給,百年已過其半,五嶽已遊其四,常人處此,必將弄孫課子,優遊林下卒矣,乃先生掉頭不顧,偕一僧一僕,奮然西行,經人所不堪之苦,遇盜者再,絕糧者 三,百折不回,至死無悔。……」當年旅遊硬體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徐霞客獨往孤行,其「足遍天下以知蒼生」的精神,令人感動。如今旅遊硬軟件這樣優越,尤其 是那些讀過幾本寫異國山川文物書籍,看過幾遍電視遊擪的紀錄片而又有「行得動吃得下」的條件,不趁天下太平之際出去「尋幽探奇覓食」,生活便不算圓滿。
信筆寫了千餘字的「古名人與旅遊」,一個新意念盤旋腦際—有時間也許可仿效狄博頓(A. de Botton)寫一本《旅遊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在這本二○○二年出版的書,作者以生花妙筆重塑羅斯金(J. Ruskin),梵高、伯克(E. Burke,主張讓美國殖民地獨立的英國政治評論家)多位名人的旅遊經歷。我國古代名士和當代有閒階級的遊記,肯定不比西洋遜色。
遊食瑣記.之一
<<轉載自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