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志 剛 (20/11/2008): 「分道揚鑣理論」仍然成立嗎?

與一些先進經濟體系比較,亞洲經濟體系因全球經濟放緩所受的影響相對較輕微,但它們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亞洲不可能獨善其身,完全免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下調對亞洲的經濟增長預測,對2009年區內生產總值實質增長的最新估計數字將會比2007年錄得的數字低整整3個百分點,其中約一半的跌幅是在現年度錄得的。然而,即使預期歐美地區會步入衰退,亞洲經濟體系會繼續增長。

亞洲區的經濟與歐美地區的關係如此密切,與僅僅幾個月前一些相信「分道揚鑣理論」的人所作的預測形成強烈對比。這些人士認為在過去510年間,亞洲區內貿易增長減低了區內經濟體系對與全球其他地區的貿易的倚賴。一些人甚至認為亞洲可取代先進經濟體系,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或至少影響力相若。然而,大家若更仔細地分析相關數據,便會發覺情況並不是這樣。

相信大家都知道,亞洲區內貿易的增長項目,主要是用於生產出口往歐美及其他經合組織經濟體系的貨物的半製成品。中國內地是這個生產鏈的重要樞紐。然而,這 項因素在數量上的重要性可能較少受人注意。金管局運用詳細的機構層面數據所作的內部研究,為這個課題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圖1比較區內多個經濟體系對中國及美國(代表區外市場)的直接出口。舉例來說,該圖顯示泰國對中國的雙邊出口佔泰國的總出口的百分比,與其對美國的出口一樣龐大,兩者同是15%左右。然而,若我們調整有關數字,以反映在泰國對中國的出口中經加工後會轉口至美國的該部分出口,我們就會發覺情況大不相同。圖2顯示泰國對中國的出口大幅減少,而這當然是表示作為區內出口產品的最終需求來源,美國(及其他經合組織經濟體系)繼續具有重要地位。

不過,亞洲因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前景所受的影響,並非只取決於貿易流向。目前的金融危機正好提醒大家,全球各地金融市場關係密切,只要這個體系的其中一個 部分出了亂子,很快便會牽連到其他部分,特別是那些對於國際資本流動相對開放的地區。儘管亞洲區的銀行體系對次按資產的風險承擔並不多,以致在這些資產的 首輪撇帳時只受到輕微影響,但仍然從其他渠道受到其他地區金融問題困擾。隨覑歐美貨幣市場出現流動資金短缺的情況,金融機構需向海外籌集短期資金,從而影 響其他金融中心的貨幣市場,其中包括香港在內。其後由於紐約、倫敦及法蘭克福的金融機構相繼平倉,資金開始從新興市場流出,導致資產價格下滑,亞洲區的金 融機構亦被迫要平倉。歐美地區信貸緊縮的情況亦因而影響到新興市場。

因此,儘管當前的金融危機是源自遠離亞洲的地方,但亞洲經濟體系仍能感受到危機的影響,出現經濟增長放緩,其金融市場亦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當然,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後推出的各項審慎的財政、貨幣及金融政策,已令區內各經濟體系變得更穩健,更能夠針對經濟周期推出相應措施,中國內地、日本及韓國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例子。雖然這些措施對整個亞洲區舉足輕重,但由於我們與全球經濟密切相關,互相倚賴,因此我們仍然熱切期望G20的領導人在上星期於華盛頓舉行的會議上作出保證後,會有具體跟進行動來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刺激對商品及服務的整體需求,以及維持國際貿易體系開放。

 

圖1:2006年直接出口 圖2:2006年直正出口
(包括直接及間接出口)
<<轉載自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