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周一。恒生指數跌406.44,收13971點,成交462.6億元。1月期指收14020點,跌241點高水,估計周二港股守穩。
林行止先生在今天專欄中提及本報作者文啟明。文君的作品老畢並非時常拜讀,但林先生所說的一篇卻看了。
令老畢大有所感的是,翻閱外國財經報章刊物,對我來說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但正如林行止所言,《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大名鼎鼎的讀物,連聊備一 格的「股評」亦付諸闕如;一些專門談股論市、不時提供股票「貼士」的刊物,如英國的Investors’ Chronicle,則始終難成氣候,發行量無法提升。
何以如此,林先生已作了非常中肯的評論:並非請不到能人執筆,而是礙於股評時刻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報社寧可放棄吸納一心炒股發達的讀者和以股民為目標的廣告客戶,也要避免瓜田李下。
也談利益衝突
經此一提,老畢想起了一宗往事。在我剛學人投資時,必讀的「股評」出自《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專欄作家Dan Dorfman。獲此君點評推介的股份升多跌少,粉絲無數不在話下。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Dorfman成了《今日美國報》的生招牌。
老畢其時三十未到,sometimes naive,對Dorfman的推介經常照單全收,且特別為此在一間加拿大銀行駐港分行開戶炒股(透過經紀以長途電話落單,佣金遠高於今天的網上買賣), 有賺有蝕。可是,Dorfman推介的公司股價常見異動,美國證監因此起疑,對這位股評人展開調查,發現當中可能涉及內幕交易……。
Dorfman最終是否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老畢已無興趣深究,但《今日美國報》在他擱筆後並未另覓高明,索性收起股評專欄。林先生文中所提讀者「受愚」可能引起社會反感,對報社造成壓力,與老畢眼見的情況完全相符。
經過認真研究、憑良心推介股票的評論員當然有,但本港報章「股評」之多,跟《華日》、《金時》之一概不談,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香港現象」,是否值得投資大眾多加注意?
上周四老畢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外資股東大手減持中資銀行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今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為〈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認為境外策略投資者減持上市內銀股權,目的是解決自身財困,影響有限、可控,無損中國金融體系穩定。
《人民日報》評論發表於老畢文章之後,我可無意當官方喉舌。老畢想指出的是,外資股東在禁售期滿後,把中資銀行當作「提款機」,除了財困的現實考慮外,內 銀股市值在金融海嘯後的下滑幅度,遠不如西方銀行可怖(見上圖)。外資股東大舉減持雖引來內地網民高呼拋售美債以牙還牙,但若非中資銀行市值與西方同業 「強弱懸殊」,內銀的策略股東未必會多此一舉。
2009年必讀文章,老畢認為首推1993至94年出任美國助理財長、時任Evercore Partners主席的阿爾特曼(Roger C. Altman)替《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2月號撰寫的〈2008大崩潰〉(The Great Crash, 2008)。
特別推介此文,並非由於作者見人之所未見(文內三分二篇幅所敍人盡皆知),而是《華日》、《金時》等具影響力的大報,去年底今年初紛紛引用此文,以突顯金融危機後中美國際地位的消長。儘管這篇文章有三分二內容不看也罷,但餘下三分一對奧巴馬政府仍有「當頭棒喝」的作用。
歸納起來,作者對美國的主要觀點有三──一、嚴重的經濟衰退將迫使美國(歐洲亦然)「向內望」(inward-looking),以回應國民對政府集中資 源推動本國經濟復甦、挽救本土工業的訴求;二、史無前例的財政赤字令美國自顧不暇,遑論於其他國家出事時作出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在戰略上具重要性的 國家如巴基斯坦陷入重大經濟危機,美國要管亦有心無力;三、美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主宰全球經濟近三十年,卻被一場金融風暴吹得東歪西倒,美國在世界經濟的 影響力急劇倒退。
從市值看消長
中國雖無法獨善其身,出口大受打擊、「保八」能否成功言人人殊,但相對於歐美,中國受損較輕,西方在國際上力有不逮的範疇,中國大有條件趁勢補上,令其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
看了外資銀行與內銀股在金融海嘯下的市值比較,老畢更加相信阿爾特曼的「相對論」。在投資市場,股價即使下跌一半,只須反彈100%便「見家鄉」;股價若跌九成,那就非反彈1000%不能為功。
過去一年多,有多少西方銀行的股價跌逾九成?它們的投資者要平反敗局,相對於中資銀行股東難許多。《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未知是否參考了阿爾特曼的「相對論」?
1月9日Thomson路透修正標普五百2008年第四季純利,估計為負15.1%(去年7月1日估計上升59.3%,今年1月1日預測為負1.2%)。Thomson路透上周大幅修訂2008年第四季純利,是周五道指回落的理由之一。
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威脅環球貿易增長,世界銀行估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下降2.1%,是1982年以來首次。世貿組織(WTO)宣布,2008年首六個月提出八十五宗反傾銷指控(2007年同期只有六十一宗),而且情況正在不斷惡化。
富士康(2038)今天跌9.4%,見2.9元;中石油(857)跌5.6%,見6.63元;碧桂園(2007)跌7.3%,見1.65元;世茂房地產(813)跌5.8%,見5元;東方航空(670)跌7.1%,見1.06元;國企H股指數跌5.1%。
澳博控股(880)跌11%,見1.07元;銀河娛樂(027)跌18%,見1.18元;中國交通建設(1800)跌8.1%,見8.73元,個別股份跌幅不可謂不大。
Cut and Run
曹sir透露,2008年11月21日他睇好後市,理由是恒生指數見11814.81,高於去年10月27日的10676.29,代表反彈市開始。至於上 周睇淡理由,是1月7日恒生指數最高見15763點,無法高於2008年12月11日高點15781點,代表由2008年11月21日開始的反彈,在 2009年1月7日結束。根據ChartAdvisor.com提供的理論,熊市二期反彈通常可重返五十天移動平均線之上,但無法升破阻力線 (resistance)。根據上述理論,相信熊市二期反彈在2009年1月7日已完成(見下圖)。
曹sir又塞錢入老畢袋,指熊市中「buy and hold」是最差的策略,應以「cut and run」取而代之。在熊市中不要告訴別人你賺到錢,不然你將失去大部分朋友。在熊市中最安全的入市時刻是當人人恐慌,而獲利的時刻則是當人們重新樂觀之 時。後市展望進入上落市。



<<轉載自信報>>
林行止先生在今天專欄中提及本報作者文啟明。文君的作品老畢並非時常拜讀,但林先生所說的一篇卻看了。
令老畢大有所感的是,翻閱外國財經報章刊物,對我來說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但正如林行止所言,《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大名鼎鼎的讀物,連聊備一 格的「股評」亦付諸闕如;一些專門談股論市、不時提供股票「貼士」的刊物,如英國的Investors’ Chronicle,則始終難成氣候,發行量無法提升。
何以如此,林先生已作了非常中肯的評論:並非請不到能人執筆,而是礙於股評時刻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報社寧可放棄吸納一心炒股發達的讀者和以股民為目標的廣告客戶,也要避免瓜田李下。
也談利益衝突
經此一提,老畢想起了一宗往事。在我剛學人投資時,必讀的「股評」出自《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專欄作家Dan Dorfman。獲此君點評推介的股份升多跌少,粉絲無數不在話下。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Dorfman成了《今日美國報》的生招牌。
老畢其時三十未到,sometimes naive,對Dorfman的推介經常照單全收,且特別為此在一間加拿大銀行駐港分行開戶炒股(透過經紀以長途電話落單,佣金遠高於今天的網上買賣), 有賺有蝕。可是,Dorfman推介的公司股價常見異動,美國證監因此起疑,對這位股評人展開調查,發現當中可能涉及內幕交易……。
Dorfman最終是否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老畢已無興趣深究,但《今日美國報》在他擱筆後並未另覓高明,索性收起股評專欄。林先生文中所提讀者「受愚」可能引起社會反感,對報社造成壓力,與老畢眼見的情況完全相符。
經過認真研究、憑良心推介股票的評論員當然有,但本港報章「股評」之多,跟《華日》、《金時》之一概不談,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香港現象」,是否值得投資大眾多加注意?
上周四老畢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外資股東大手減持中資銀行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今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為〈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認為境外策略投資者減持上市內銀股權,目的是解決自身財困,影響有限、可控,無損中國金融體系穩定。
《人民日報》評論發表於老畢文章之後,我可無意當官方喉舌。老畢想指出的是,外資股東在禁售期滿後,把中資銀行當作「提款機」,除了財困的現實考慮外,內 銀股市值在金融海嘯後的下滑幅度,遠不如西方銀行可怖(見上圖)。外資股東大舉減持雖引來內地網民高呼拋售美債以牙還牙,但若非中資銀行市值與西方同業 「強弱懸殊」,內銀的策略股東未必會多此一舉。
2009年必讀文章,老畢認為首推1993至94年出任美國助理財長、時任Evercore Partners主席的阿爾特曼(Roger C. Altman)替《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2月號撰寫的〈2008大崩潰〉(The Great Crash, 2008)。
特別推介此文,並非由於作者見人之所未見(文內三分二篇幅所敍人盡皆知),而是《華日》、《金時》等具影響力的大報,去年底今年初紛紛引用此文,以突顯金融危機後中美國際地位的消長。儘管這篇文章有三分二內容不看也罷,但餘下三分一對奧巴馬政府仍有「當頭棒喝」的作用。
歸納起來,作者對美國的主要觀點有三──一、嚴重的經濟衰退將迫使美國(歐洲亦然)「向內望」(inward-looking),以回應國民對政府集中資 源推動本國經濟復甦、挽救本土工業的訴求;二、史無前例的財政赤字令美國自顧不暇,遑論於其他國家出事時作出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在戰略上具重要性的 國家如巴基斯坦陷入重大經濟危機,美國要管亦有心無力;三、美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主宰全球經濟近三十年,卻被一場金融風暴吹得東歪西倒,美國在世界經濟的 影響力急劇倒退。
從市值看消長
中國雖無法獨善其身,出口大受打擊、「保八」能否成功言人人殊,但相對於歐美,中國受損較輕,西方在國際上力有不逮的範疇,中國大有條件趁勢補上,令其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
看了外資銀行與內銀股在金融海嘯下的市值比較,老畢更加相信阿爾特曼的「相對論」。在投資市場,股價即使下跌一半,只須反彈100%便「見家鄉」;股價若跌九成,那就非反彈1000%不能為功。
過去一年多,有多少西方銀行的股價跌逾九成?它們的投資者要平反敗局,相對於中資銀行股東難許多。《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我國銀行業實力正處歷史最好水平」,未知是否參考了阿爾特曼的「相對論」?
1月9日Thomson路透修正標普五百2008年第四季純利,估計為負15.1%(去年7月1日估計上升59.3%,今年1月1日預測為負1.2%)。Thomson路透上周大幅修訂2008年第四季純利,是周五道指回落的理由之一。
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威脅環球貿易增長,世界銀行估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下降2.1%,是1982年以來首次。世貿組織(WTO)宣布,2008年首六個月提出八十五宗反傾銷指控(2007年同期只有六十一宗),而且情況正在不斷惡化。
富士康(2038)今天跌9.4%,見2.9元;中石油(857)跌5.6%,見6.63元;碧桂園(2007)跌7.3%,見1.65元;世茂房地產(813)跌5.8%,見5元;東方航空(670)跌7.1%,見1.06元;國企H股指數跌5.1%。
澳博控股(880)跌11%,見1.07元;銀河娛樂(027)跌18%,見1.18元;中國交通建設(1800)跌8.1%,見8.73元,個別股份跌幅不可謂不大。
Cut and Run
曹sir透露,2008年11月21日他睇好後市,理由是恒生指數見11814.81,高於去年10月27日的10676.29,代表反彈市開始。至於上 周睇淡理由,是1月7日恒生指數最高見15763點,無法高於2008年12月11日高點15781點,代表由2008年11月21日開始的反彈,在 2009年1月7日結束。根據ChartAdvisor.com提供的理論,熊市二期反彈通常可重返五十天移動平均線之上,但無法升破阻力線 (resistance)。根據上述理論,相信熊市二期反彈在2009年1月7日已完成(見下圖)。
曹sir又塞錢入老畢袋,指熊市中「buy and hold」是最差的策略,應以「cut and run」取而代之。在熊市中不要告訴別人你賺到錢,不然你將失去大部分朋友。在熊市中最安全的入市時刻是當人人恐慌,而獲利的時刻則是當人們重新樂觀之 時。後市展望進入上落市。



<<轉載自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