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行 止 專 欄 (14/01/2009): 決策非盡理性 「經濟人」受考驗

一、

多年前,根據於一九八九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沒頂(輸光五千多萬美元)的大炒家尼德霍化(Victor Niederhoffer)在意氣風發的八十年代中期所寫自傳《一個投機者的教育》提及的「逸聞」,筆者寫了一篇投資者入市前夕不宜近女色的評論。近女色 令尼德霍化元神出竅,不能集中精神,不僅令這位全美壁球冠軍在一場比賽中輸得一塌糊塗,亦在不同時間作出了若干非理性的投資決策;可是,這會否是個別事 件?即「尼德霍化敗於女色」不等於「女色令人非理性」。這些年來,筆者「密切留意」經濟學和財務學學報上的文章,可就從未發現有關的研究;直至二○○八年 四月七日在美國有線電視上看到一則〈男性大腦把性和金錢掛鈎〉的新聞,才見端倪,於是在網上搜尋,終於找到學理上的答案。四月十日筆者在本欄寫道:「史丹 福和西北大學四位財務學和心理學家,以十五名『異性戀』的史丹福男生為實驗品,結果顯示當他們有性衝動時—引起性衝動的,除了美色,可能是中彩票和吃朱古 力—腦中的依伏神經核(V-Shaped nucleus accumbens)受刺激,便可能做出非理性決策。當然,與中彩票和吃朱古力比較,以性感女郎對男性投機決策影響力最大,一位作者指出,不必性感女郎作 出挑逗,她的出現已足對男性造成『情緒衝擊』,進而令他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顯而易見,在這種環境下作出的決策,大都是非理性的。

「在評論上述『科學發現』時,佐治梅遜大學一位經濟學者指出:『性與貪婪之間的聯繫,自古已然:男性在人類進化過程扮演不辭勞苦的獵人和農夫的角色,根本原因在取悅和吸引女性;當壯男遇上美女有性衝動時作出高危決策,不足為奇。』」

二、

性衝動導致非理性決策,原來是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研究項目之一。心理學和財務學結合,稱行為財務學;經濟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結合,便是行為經濟學,這是一門才有短短三、四十年歷史的 「新學」,其源頭只能追溯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兩位以(色列)裔美籍心理學家卡尼曼(D. Kahneman, 1934-)和狄凡斯基(A. Tversky, 1937-1996)研究人們面對「不確定」情景的反應,發現「深刻記億」起了主導作用,比方你對親友出車禍或傳媒報道交通意外印象良深,駕車便會倍加小 心,這種結果十分正常;但另一項實驗有意外的結果,他們要一組人估計聯合國成員國的數目,而這些人的反應竟受輪盤數字多寡的影響,這即是說,輪盤得出的數 字決定了成員會多少,當參與實驗者轉出大數目,其估計的數目肯定多於轉出小數目者……。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經濟學對在不確定因素下的決策研究,是經濟 學發展上的重大突破,令卡尼曼於二○○二年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二位得主之一。《黑天鵝》作者塔利布(N. N. Taleb)出版於○四年的另一本暢銷書《被隨機愚弄》(Fooled by Randomness)》,其〈猴子和打字機〉一章,指出二十世紀對經濟學發展貢獻最大的人,不是馬歇爾、凱恩斯、森穆遜或佛利民,而是非經濟學家的卡尼 曼和狄凡斯基,這二名當年在以色列希伯萊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解開了經濟學無法解釋「不確定」之謎,且證實人經常做出對本身不是最有利的非理性行為,等於 推翻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一門新學問由是而生(企鵝版頁一八七—一八八)。

經濟學—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均以假設人是理性即所謂「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 Economic man)為前提,一句話,「經濟人」的所作所為都基於自利動機,無論是消費、工作或消閒,都會以本身可以獲得最高「整體效用」(total utility)為標的。換句話說,「經濟人」的決定都是理性的。

行為經濟學對此提出質疑,指出人經常作出非理性決策。十多年前,筆者數度援引康尼爾大學羅拔.法蘭克教授在《理性中的熱情》(R. Frank:《Passions within Reason》, 1988)所舉的例子,以說明人有非理性的一面—有人強行搶去戴在你手上一隻沒有紀念價值的廉價手表,對你來說,經濟損失微不足道,感情上亦無受傷;可 是,你不服氣,把賊人告到官裏。你這樣做當然是為自己爭口氣,亦可說盡公民的義務,只是如此一來,你固然會與賊人糾纏而可能受傷,經濟損失及機會成本亦肯 定大於那隻手表的價錢,因為除了所消耗的時間(時間代價的高下視你收入多寡而定),還有聘請律師的費用,這些開銷,絕非你追回手表的金錢價格所能彌補(用 這些支出,你可以購買不止一隻失表)。然而,面對這類欺人太甚的「公然搶劫」,受害人斷然不會考慮金錢支出,而延聘律師把「搶匪」告將官裏,那等於你的行 為不是最有「效用」……。法蘭克寫本書時,只稱行為科學,以其時行為經濟學尚未正式成為一種獨立學問。

評《可預期的非理性》.三之一

<<轉載自信報>>